我军的游击战术中,有一场战斗被誉为经典之作,这场战斗的主帅正是以“王疯子”闻名的王近山。“王疯子”这一绰号,虽然带有“疯”字,但并无贬义,反而是大家对他的敬重和佩服的象征。王近山是我军历史上少数几位少年猛将之一,15岁便投身红军,且每次上阵总是冲在最前线,不畏生死。在一次拼刺刀的战斗中,他与敌人纠缠在一起,一同滚下了山崖,幸好捡回了一条命。自此,他便获得了“王疯子”这一外号,大家都敬佩他的勇猛和不怕死的精神。
王近山,不仅仅是勇敢,他还非常能打,尤其擅长硬仗和恶仗。1943年,日本华北司令官岗村宁次在我军太岳根据地实施一种新型战法——“铁滚式三层阵地”,企图把太岳根据地变成自己的实验场。这时,国民党突然改变战术,将矛头指向我军的陕甘宁边区,开始集结兵力,准备发起进攻。太岳根据地的司令员陈赓深知形势的严峻,立即决定派遣王近山带领386旅16团前往延安,执行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出发之前,陈赓对王近山的性格十分了解,知道他有时行事比较冲动,不容易完全听从指挥。然而,保卫中央任务的重大性让陈赓再次叮嘱他,一定要赶紧前往延安,千万不能耽误任何时间。王近山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带领16团启程,途经几次与敌人交火,最终抵达山西洪洞县韩略村附近宿营。
展开剩余69%韩略村四周遍布日伪军的多个据点,日伪军驻扎在这里的兵力有40多人,宣称这是一个“治安区”。然而,在这个敌人重兵把守的地方,王近山和他的部队还是选择了在附近的南北挂地宿营。这里的地形隐蔽,周围的百姓热情支持八路军,纷纷主动提供帮助,烧火做饭、掩护队伍。当地地下交通站和村干部也给了王近山一些重要情报:最近临屯公路上,日军车辆频繁出入,白天有载满物资的车辆驶出,下午又有携带掠夺品的车返回。
通过这些线索,王近山得知,第二天将有大量日军从韩略村经过,向太岳根据地进发。考虑到这一信息的可靠性和地形的有利条件,王近山决定立即展开伏击行动。这不仅是一次打击敌人的机会,也是对帮助过他们的乡亲们的回报。王近山带领战士们对周围的地形进行摸排,发现临屯公路有一段进难出易的路段,旁边有土堆和废弃窑洞,正适合设伏。为了尽快解决战斗,他决定速战速决,迅速部署四个连的兵力,准备在第一时间给敌人致命一击。
果然,情报准确,13辆日军的车队很快驶入了王近山设定的包围圈。王近山一声令下,四个连的战士如猛虎出笼,迅速扑向敌人。6连负责炸掉最后一辆车,切断敌人的退路;9连则在前方封锁敌人道路;4连和5连则分别打散敌人队形,逐段击溃敌人。在一阵激烈的枪战后,王近山亲自带队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拼杀,除个别日军逃脱外,剩余的敌人几乎全被歼灭,战场上满是残肢断臂。
清理战场时,王近山发现,虽然从敌军手中缴获了大量军刀,但枪支数量却远远低于预期。这让他感到疑惑:这些13辆车装的应该是大量物资,为什么枪支如此稀少?经过一番调查,他才发现,原来这些车队大多是日本军官,他们习惯配备军刀,而枪支使用的并不多。王近山看到这些军刀后,不禁大笑:“我们击溃了这股敌军,至少也打掉了5万小日本的战斗力!”
战斗结束后,王近山没有停留,带领部队迅速撤离,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继续向延安行进。抵达延安后,王近山与毛主席见面时,才得知自己所击败的,竟然是岗村宁次组织的“战地观摩团”。这次战斗不仅让岗村宁次大为震怒,还导致他派遣飞机寻找我军主力进行报复。王近山的这次韩略村伏击战,充分印证了毛主席对于游击战的经典论述:
“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
发布于: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