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宁波丰沃增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沃股份”)的上交所主板IPO获受理问询已经长达2个月之久仍未回复,转而进入了9月30日的中止状态。看这形式,公司是想等财报更新和问询一起打包回复了。其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此次IPO,丰沃股份拟发行不超过4000万股,计划募资6.56亿元,其中补流1.08亿。
招股书显示,丰沃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为李妮、李星星,此二人是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的儿子和女儿,也因此丰沃股份一旦上市,将成为李书福家族的第12家上市公司。因为有了李书福这颗大树,丰沃股份和吉利集团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比如丰沃股份实控人的股权从何而来?从成立说起的话,能拍一部电视剧绰绰有余!不过更多内容要等公司回复披露,所以今天浅聊一篇。
展开剩余94%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在招股说明书介绍高管一栏职务时,似乎有些讳莫如深,该信息披露的地方出现了数目较多的“等”字,这“等”里隐藏了太多信息!由于高管和吉利集团渊源颇深,丰沃股份的关联交易也成为众矢之的,比如丰沃股份的原法人安聪慧系吉利集团二号人物(目前任职吉利CEO)!又比如现在的董事长陈卫德曾任吉利集团的采购副总裁!
截图来自企查查
可以这么理解,今天的丰沃股份就是吉利集团李书福的左膀右臂建立起来的,但上市前却把这份丰厚的成果转手赠送给了李书福的儿女,只能感叹一句,安总真是大气,不愧能被提拔做吉利的二号人物!话又说回来,如此情况下丰沃股份的业务独立性如何保证?实控人下班和父亲吃个饭,既是甲方爸爸又是亲爸爸,这2家公司的业务和账怎么分,产品定价多少合适呢?
在纯电动车大潮流下,产品还集中于涡轮增压的丰沃股份转型之路也是道阻且长,未来的上市之路如何演绎?特别是刚被“毙”的烨隆股份同样围绕涡轮增压器开展业务却撤回IPO,而丰沃股份就立马冲到了交易所门口,想必烨隆股份也在静静看着这出IPO冲刺的“表演”吧。
这公司股权如何变成了吉利太子和公主的?
上市之前突击分红1.2亿元,后募资补流1.08亿
丰沃股份的成长之路,实际和吉利李书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招股书显示,朗马投资持有丰沃股份的股份比例为65.81%,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凯心投资则持有丰沃股份9.19%的股份。此外,李妮直接持有朗马投资0.5%的财产份额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李星星实际控制的飞马投资直接持有朗马投资99.5%的财产份额,李妮与李星星系姐弟关系。李妮、李星星能够共同控制朗马投资,从而通过朗马投资能够控制丰沃股份65.81%的股份表决权。
然后,李妮及其配偶持有凯心投资100%的股权,凯心投资持有发行人9.19%的股份。因此,李妮、李星星能够合计实际控制发行人75%的股份表决权,为丰沃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而李妮、李星星则为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的儿子和女儿,一旦丰沃股份成功上市,将成为李书福家族第12家上市公司。
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这是招股说明书中对于实控人李星星的介绍,但我们查询资料得知,吉利“太子”李星星目前还担任吉利集团董事会监事,并担任领克亚太总经理,但在招股书中却没有提及更多关于在吉利体系下的各种各样的任职情况(具体任职和投资十分丰富,就不全部展开了)。至于“公主”李妮,从招股书介绍来看一直从事投资方面事宜,并没有和吉利集团直接业务有过多关联。不过,招股书中对于“二李”和吉利集团的关系并未有过多提及,似乎有些刻意“回避”,但这种关键且重要的实控人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和完整是有待商榷的。
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丰沃股份招股书在介绍丰沃股份设立情况时,公司在2010年9月13日,吉利汽车、吉沃投资签署《宁波丰沃涡轮增压器有限公司章程》,约定共同以货币方式出资设立丰沃有限。其中吉利汽车以货币方式出资4,500万元认缴丰沃有限4,500万元注册资本,吉沃投资以货币方式出资500万元认缴丰沃有限500 万元注册资本。
也就是说丰沃股份一开始就是吉利汽车出资成立的,至于丰沃股份的股权如何到了李妮和李星星手上,招股书却没有说。那么,在丰沃股份上市前夕,李星星和李妮如何成为实际控制人来“摘桃子”?我们也不得而知,这种直接享受上市成果的行为,是肯定要披露的,否则这来路不明的股权和资金,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和暗雷对投资者都是隐患,待公司一轮回复后,我们继续观察披露内容。
不仅如此,丰沃股份还在上市之前实施了突击分红1.2个亿,这也让“二李”赚得盆满钵满。此次IPO,丰沃股份计划拟募资6.56亿元,其中拟使用2.45亿元用于年产100万套涡轮增压器项目,3.03亿元用于年产60万套空气悬架零部件项目,1.0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截至2024年末,丰沃股份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1046.01万元,较初期水平减少了约1.87亿元,同比下滑94.7%。在现金流持续流出的同时,丰沃股份还于2023年完成现金分红1.2亿元,几乎占据该年度净利润的92.07%。根据持股比例计算,实控人李妮、李星星可通过此次分红直接获利9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对于拟上市公司先大额分红后又募资还债或补流一直持否定态度。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中,就首次提出将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否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严防严查,并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
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实际上,丰沃股份并不缺钱。一方面,丰沃股份2024年资产负债率已经从2023年的70.83%大幅降至54.77%,出现实质性好转,偿债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丰沃股份账面货币资金充裕,截至2024年末,其货币资金余额高达2.99亿元,没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账上还有高达6.94亿元的应收账款。
在管理层明确提出严禁以"圈钱"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过度融资的大背景下,丰沃股份此次IPO募资补流必要性值得商榷。毕竟补充流动资金的目的是支持企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圈钱,毕竟后来的投资者,谁愿意为其曾经的大比例现金分红买单呢?
吉利二号人物打下“江山”拱手相送李书福子女
两任法人皆系李家“打工人”业务独立性存疑
丰沃股份不仅实际控制人是吉利集团的太子和公主,第一大客户是吉利,就连公司高管团队一直都是吉利集团“贡献”出来的。
根据企查查数据得知,2016年1月13日丰沃股份发生股权变更,法定代表人由安聪慧变更为陈卫德,而这两人都是李书福的左膀右臂。
资料显示,安聪慧是吉利集团CEO,仅次于李书福的二号人物,全面负责集团运营管理。而目前丰沃股份的董事长陈卫德曾担任吉利的采购 副总裁,这也难怪作为大客户的吉利汽车能从丰沃股份拿到便宜的配件。
此外,丰沃股份董事孙宏此前是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目前仍然是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事。
比如,通常情况下,市场对关联交易公允性的担忧多集中于公司是否通过提高价格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然而丰沃股份的情况恰恰相反——关联交易价格反而偏低。
这种反常规的操作可能存在两方面动机:一方面,公司可能通过降低关联交易价格来规避“价格不公允”的质疑;另一方面,吉利集团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如更快的回款速度)给予丰沃股份补偿。
丰沃股份的应收账款数据揭示了另一个异常现象:来自吉利集团的应收账款余额始终维持在可控的亿元区间,而来自其他客户的应收账款却不断攀升。对比同期冲刺北交所的世昌股份(吉利集团也是其第一大客户),2024年吉利集团向世昌股份的采购金额为2.59亿元,但来自吉利集团的应收余额高达1.13亿元,比例达54.86%。
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丰沃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高管介绍一栏,似乎为了隐藏什么,介绍中出现了数目众多的“等”字,这难道是等投资者去猜?还是等待监管介入追问?抑或是等等再上市?如此一来,丰沃股份的业务独立性如何得到保证?作为李书福家族资本版图中的最新一环——第十二家上市公司,对IPO的信息披露应该并不陌生,而此时到处使用“等”代替,是对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全面性的漠视?还是选择挤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方式?
也就是说,丰沃股份是吉利集团成立的,且从成立之始就是吉利二号人物安聪慧和吉利集团前副总裁陈卫德一砖一瓦打造出来的,随着这个公司越来越大,慢慢步入正轨后,李书福这位搭档安聪慧才退出自己打造的这家公司,2016年时转手把法人之位让给了李书福又一亲信吉利集团的前副总裁陈卫德。很显然,目前来看丰沃股份走到今天上市这一步和吉利太子以及公主在业绩和经营方面并无功劳关系,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吉利二号人物以及吉利集团前副总裁陈卫德等人从打江山到守江山都是李书福的亲信在为李书福的儿女拼搏,比如现任的董事长陈卫德只是丰沃股份的“管理员”,股份仅有区区的7.65%,这自己拼命博回的成绩却成为他人嫁衣,放谁身上心理也会不甘吧。
公司业务模式单一关联交易疑云重重
一系列紧密联系之下,丰沃股份和关联方的“不正常”交易就成了众矢之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丰沃股份向关联方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2.95%、13.61%、15.91%,而主营业务销售毛利率却分别达到了14.13%、14.97%、16.60%,各期分别差了1.18个百分点、1.34个百分点、0.69个百分点。这种持续的毛利率差距,意味着公司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关联方销售产品。
对此丰沃股份表示,向吉利方销售的毛利率略低,主要是吉利方为公司重要客户之一,采购体量较大,综合考虑生产效率、商业谈判情况等因素影响,向关联方销售毛利率略低于公司主营业务销售毛利率,交易定价具有合理性。可是,丰沃股份的大客户可不止一个吉利,明显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2022到2024年,丰沃股份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为13.17亿元、14.16亿元和18.9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16%、88.60%和91.45%;各期向第一大客户也就是吉利集团的销售金额分别为7.43亿元、5.45亿元和7.21亿元,占当期收入53.1%、34.14%和34.89%。
在IPO审核中,对于超过30%的关联交易,关联销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以及独立性一直是监管核心关注重点,报告期内丰沃股份对吉利集团的重大依赖,将直接拷问其是否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
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奇瑞、广汽、长安等作为前五大客户,既是丰沃股份的大客户,也是“爸爸”公司吉利的可比公司,在汽车行业如此内卷的时期,随时都可能某款新车对标抢客户,车企直接竞争摩擦陡升,火药味甚浓。而从丰沃股份的应收款也能略见一二。
在2022年至2024年,丰沃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7,210.72万元、43,302.40万元、69,400.06万元,应收账款高企且快速增长这就为丰沃股份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
2024年,丰沃股份应收账款高达6.94亿元,不仅同比暴增了60.27%,更是超过当期营收增速的29.41%。这种现象或暗示公司可能通过赊销来推动收入增长,有一定潜在财务风险。
与此同时,尽管与吉利的交易规模巨大,丰沃股份对吉利集团的应收账款余额却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这种异常情况在与同业公司的对比中更为明显。同期冲刺北交所的世昌股份同样以吉利集团为第一大客户,2024年吉利集团向世昌股份的采购金额为2.59亿元,但形成的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13亿元,比例达54.86%。
反观奇瑞、广汽、长安等同样是丰沃股份前五大客户,他们却与吉利集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沃股份对奇瑞集团的销售业务增长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快速攀升。2022年至2024年,丰沃股份对奇瑞集团的销售金额从2.67亿元飙升至6.74亿元,业务规模扩大约2.5倍。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从2022年的2.72亿元增至2024年的6.94亿元,增幅达155%,远高于同期47.85%的营收增长。
再看看丰沃股份与比亚迪的交易数据呈现出更为特殊的现象。2024年,比亚迪对丰沃股份的采购金额为1.94亿元,但形成的应收账款余额却达到2.00亿元,应收账款略高于实际采购金额。这种应收账款高于采购额的情况在商业交易中并不常见,可能意味着双方存在特殊的账期安排或信用政策。从丰沃股份的应收账款看来,前五大供应商中,吉利在控制丰沃股份的回款节奏,既不能欠款太高,还不能露出刻意“供养”丰沃股份的痕迹,实在是煞费苦心。
此外,丰沃股份的坏账准备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从2022年时的7,855.18万元增至2024年时的9,639.19万元,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公司应收账款过高的事实,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很复杂了。
而在上述期间,丰沃股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97亿元、1.96亿元、1046.01万元。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2024年丰沃股份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6.05%,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同比大幅下降了94.67%,仅剩1046.01万元,实际现金回流严重不足。另外,截至2024年末,丰沃股份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52.98%。这意味着公司大部分资产都停留在应收债权上,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弱。
此外,丰沃股份还面临电动车浪潮下的强力冲击。因为,纯电动车根本不需要涡轮增压器,而公司主营的涡轮增压器产品只能用于燃油车和混动车。招股书(申报稿)中承认:“如果未来技术路线的演变导致新能源车市场纯电动车型的比例持续快速大幅提升,则可能对涡轮增压器行业造成冲击。”这并非危言耸听——比亚迪等车企已开始减少混动车型比例,转向纯电路线。
而丰沃股份的主营业务涡轮增压器主要使用在插混、增程的新能源汽车上,短期内汽车涡轮增压器依然是丰沃股份的核心业务。
长远来看丰沃股份单单靠一个涡轮增压,市场需求也会慢慢减少甚至会被淘汰。以后纯电动是个趋势,插混、增程始终是个过渡方案,特别是固态电池成功上市将解决用户使用汽车里程焦虑,涡轮增压可能有退出汽车主流市场的风险。丰沃股份在招股书中说要向电动增压器、空气悬架零部件领域拓展,但2024年全公司的该新业务收入仅有8千元,这大概是车主换条好点轮胎的价格吧(米其林20寸静音胎轮胎价格约9000元/条。倍耐力21寸P ZERO运动胎,价格约12000元/条)。8千元?一家即将要上市的公司的新业务居然只有一条轮胎的价格,这个“饼”让市场和监管怎么吃?怎么信?
致命的专利诉讼纠纷 研发投入垫底
李书福家族第12个IPO居然是个老登股?
不仅财务报表瑕疵颇多,丰沃股份还存在诉讼风险。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丰沃股份及其子公司作为诉讼当事人,存在两起尚未了结的诉讼。
丰沃股份及子公司嘉兴丰沃分别于2025年3月、2025年4月收到上海法院送达的43号(以下简称“43号案件”)应诉通知书等司法文书以及盖瑞特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盖瑞特”)的起诉书等材料。盖瑞特诉称,发行人及其子公司侵害其ZL201810548510.0号专利权,要求赔偿人民币2500万元并停止制造、销售和许诺销售侵害其ZL201810548510.0号专利权的产品的行为。
同期丰沃股份还收到上海知识产权法院送达的45号案件(以下简称“45号案件”)的应诉通知书等司法文书以及盖瑞特的起诉书等材料。盖瑞特诉称,发行人及其子公司侵害其ZL200910006885.5号专利权,要求赔偿人民币3100万元并停止制造、销售和许诺销售侵害其ZL200910006885.5号专利权的产品的行为。
面临行业巨头的两份重要专利起诉共计要求赔偿高达5600万元,占丰沃股份2022年净利润的近50%。
盖瑞特作为全球涡轮增压器巨头,拥有1300多件专利,而丰沃股份仅有87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仅16件。在招股书中,丰沃股份轻描淡写地将这场生死攸关的诉讼称为“知识产权领域比较常见的情形”。但业内人士心知肚明:一旦败诉,不仅面临巨额赔偿,更可能失去核心技术使用权。对此,丰沃股份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专利无效请求,但结果难料,毕竟盖瑞特可是业内巨头,其影响力远非丰沃股份能比。
除了重要专利面临极大风险外,丰沃股份的研发也是让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丰沃股份的研发占比分别为3%、2.95%、2.86%,然而行业研发投入平均值为4%、3.86%、4.09%。丰沃股份的研发占比低于行业均值1%、0.91%、1.23%。
截图来自丰沃股份招股书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丰沃股份从2022年至2024年的研发占比逐年递减,实际也反映出公司对于涡轮增压未来前景的顾虑,研发投入再多,未来没人用,卖不出去可咋办呢?
但是我们发现行业研发投入占比的均值却从2022年的4%增长至4.09%,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实力强劲的同业公司在加大研发投入占比。那是不是说丰沃股份的研发并没有让其产品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呢?
资本市场对于一些缺乏成长性的资产谓之曰“老登资产”,而主要产品集中在涡轮增压方面的丰沃股份是否为“老登”?上市又能享有何种估值水平,我们不得而知,丰沃股份的转型之路,只能说道阻且长。(本文独家发布,未授权的媒体禁止转载)
发布于:上海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