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40军的前线指挥所内,韩先楚目光凝视着眼前铺开的作战地图,心绪久久难以平复。几个月来,他们经历了长江渡江、衡宝激战、广西剿匪,连续击溃敌军,从未尝败绩,每一场战斗都打得酣畅淋漓。然而,眼看着大局即将收官,近10万大军却在广东狭长的海岸线上犹豫徘徊,迟迟不敢挺进,令他极为焦虑。
关于进攻海南岛,韩先楚的主张一向明确且坚定——必须抓住谷雨前有利的顺风时机,实施大规模的海上渡海作战,务求速战速决。因为他清楚,一旦错过时机,风浪变幻,局势动荡,不仅新的战机难觅,甚至能否展开作战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为了让担任整个战役总指挥的邓华接受这一方案,韩先楚频繁亲赴15兵团总部,陈述理由,甚至立下军令状保证:“40军主力渡海作战完全具备条件,如果友军43军尚未准备好,40军可先行渡海,确保战役推进。”韩先楚行事果敢,思路大胆且务实,但作为兵团司令的邓华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考量,他坦言,除非所有顾虑解决,否则不能下达进攻命令。
展开剩余89%第一,准备尚不充分。渡海登陆作战不同于普通陆战,涉及战术安排、情报搜集和后勤保障,均属新挑战。加上四野部队大多是习惯陆战的北方士兵,虽在陆地上如秋风扫落叶般所向披靡,但“旱鸭子下水”进行海战,却难以把握。故此,整军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花足时间磨合。
第二,兵员配备不齐。两支军队共同执行作战任务,绝不能让40军单独冲锋,43军袖手旁观。孤军深入,兵力薄弱,若意图暴露遭遇突发情况,援军若不能及时支援,极难脱身。总攻必须等到双方兵力整备完毕,指战员统一思想,形成多点攻击、梯次配置的明确战术分工后方可展开。
第三,作战思路尚不明确。海南守军司令薛岳倾尽心力构筑了被称为“伯陵防线”的防御体系,号称坚不可摧。无论这说法是否稍显夸张,面对严阵以待、实力强大的敌人,缺乏一击必胜之计,贸然发动进攻风险极大。
在众多将领中,薛岳确实可称得上名将,但其特点也十分明显——“偏科”严重。长征时,他率嫡系部队追击红军,尽管兵力优势明显,却屡遭失败,令其颇为尴尬。解放战争初期,薛岳在东北、苏北与粟裕交锋屡战失利,最终因“指挥乏力”声名扫地,被调往后方待命。
尽管进攻能力不足,薛岳在抗日战争中三度指挥长沙会战,成功抵挡士气高昂且装备先进的日军,防守组织堪称典范。为了彰显战功,他特意以自己名字命名长沙防线为“伯陵防线”。多年之后再次肩负守卫海南重任,他信心满满,毕竟手握强大兵力和完善装备。
薛岳手下拥有5个军(第4、32、62、63、64军),以及暂编第13师和多支独立师共计19个师;第3舰队和一个陆战团,约50艘舰艇;空军4个大队,战机45架;四个坚固碉堡环绕的防备区,总兵力约10万。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防御,加上平均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与难以预测的恶劣天气,使得薛岳自信满满地宣称这道“伯陵防线”将让四野部队无功而返。
他誓效仿赤壁之战周瑜布局,陆地一线防御,水上严密封锁,空中全面监控,多层防御疑阵重重,让敌军难辨破绽,不敢轻易发动攻击。
面对邓华和韩先楚,最大难题便是如何在这坚如磐石的伯陵防线中,精准找到一个或多个敌军疏漏之处,从而选择薄弱环节发动攻击,创造木帆船渡海奇迹。
但面对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情报收集几乎无从着手,即使一向主意多的韩先楚也罕见陷入困境,愁眉不展。正当关键时刻,一名渔夫的出现,为解放海南找到了一把最关键的钥匙。
1949年底,琼州海峡风平浪静,但战事紧张程度丝毫未减。无数军民紧盯对岸,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引发全局崩溃。
就在这局势紧绷之际,一艘破旧渔船悄然靠近雷州半岛海岸。船上人在夜色掩护下试图登陆,却被巡逻士兵发现。顿时,手电光束齐聚其脸,一声喝令响起:“不许动,举起手来!”
士兵们紧张审视这不速之客,只见他衣着破旧、满身海水和鱼腥味,口音明显是对岸。虽然多数士兵来自北方,不懂渔民习惯,但谁也明白,这深夜无风的凌晨,没有人会出海捕鱼。况且薛岳为防四野攻岛,早已调走大部分沿海渔民,这陌生身影极有可能是敌军潜伏。
士兵们毫不留情搜查,果然查获一把手枪。男子沉默不语,只得五花大绑押往团部,继而转交118师师部。
118师年轻师长邓岳,战功显赫,闻讯大喜,亲自前来审讯。话未出口,眼前人突然激动落泪,声音颤抖地说道:“我终于见到你们了,我是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请带我去见军长韩先楚!”
邓岳惊愕不已,没料到这人竟是琼崖纵队成员,更突破重重封锁,成功来到这里。他迅速安排警卫护送符振中前往40军指挥部。
符振中的到来,给韩先楚带来了两份重要情报:一是琼崖纵队的具体情况及接应能力,二是敌方薛岳兵力部署及防线规划。原本纠结的难题因此迎刃而解。
此外,符振中还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趁敌防线松懈、军心混乱,先秘密渡过一批兵力,与琼崖纵队联合加强岛内接应力量;
二是若偷渡受阻,先派干部和技术人员运送弹药装备,提升琼崖纵队战斗力,彻底打通联系,实施敌后袭扰。
符振中到来前,邓华和韩先楚也在反复权衡渡海方式。他明确表示,要破薛岳“伯陵防线”,必须里应外合,偷渡精锐力量配合琼崖纵队,待总攻时两面夹击,多点突破,让敌方防线形同虚设。
于是,这位乔装成渔夫先行横渡琼州海峡的符振中,用一计“敌人最怕打屁股”的妙招,为战役启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配合大兵团渡海,符振中留在了40军。韩先楚也十分好奇,这位身份特殊的参谋长究竟如何突破敌军重重封锁,成功穿越大海。毕竟薛岳为防小股渗透设下重重防线,而符振中却首开先河。
1949年11月下旬,在海南五指山,琼崖纵队司令冯白驹召见符振中,宣布一个好消息并布置任务:“负责攻岛的部队已到雷州半岛,上级指示派一名熟悉情况且经验丰富的干部赴前线,向他们汇报海南局势,提出作战建议。我看你最合适。”
冯白驹的判断毫无疑问。符振中是海南文昌本地人,16岁投身革命,曾在广西南宁读军校,历任琼崖纵队支队长、东路指挥部指挥员、参谋长,军事才能突出,经验丰富,对地形和民情掌握一清二楚。
作为琼崖纵队特使,符振中不仅要凭个人能力突破敌封锁线,还要传递情报,详细报告琼纵作战和接应能力,指出敌军薄弱环节。这项任务非同小可,冯白驹选择了最值得信赖的参谋长。
接到任务后,符振中心情激动。琼崖纵队自1927年成立,历经20余年敌后孤军抗战,无数次与主力断绝联系,如今终于迎来友军支援,看到胜利曙光。
次日,他便出发,辗转山林村庄,避开敌严密封锁,顺利抵达海岸。途中,冯白驹派人送来海南作战地图和联络密码,还附带200块光洋作为经费。
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渡海船只。敌军在渡口设有多道哨卡,严格把守,无凭证难以通行。
单人行动难以成功,符振中联系澄迈县地下党联络点,老战友张光兴帮忙。张召集多名地下党员协助渡海,他们多数扮作渔民,其中一位女战士浓妆艳抹,打扮成八面玲珑的商人。
符振中见状皱眉,悄声质问:“这时候还带个明显目标,不会耽误事?”
张光兴笑答:“别小看她商人身份,她认识守渡口营长们的姨太太,能否顺利出海就靠她了。”
果不其然,这位女商人以去临高进货为名,巧妙利用小恩小惠,在姨太太们面前周旋,很快获得一张放行条。
然而,有放行条仍不够,每个人必须经过严格搜查。符振中身携多份机密情报和手枪,一旦被查必露马脚。
时不我待,只得兵行险招。
当天夜晚,一位老渔民驾驶渔船准备出海,出示放行条,经过检查一切正常。忽然,渔民高声抱怨船搁浅,请求哨兵帮忙推船。哨兵们疲惫不堪,不愿帮忙,嘴里咒骂着远离。
渔民无奈,又喊叫附近其他渔民帮忙推船。众人赶来帮忙,符振中混在其中,趁乱钻进船舱藏身。月光下,船渐行渐远,脱离敌人视线,直奔雷州半岛。
1950年4月10日,几批潜渡部队成功越过琼州海峡后,渡海兵团正式下达大规模渡海作战命令。4月16日晚,40军6个团在韩先楚率领下出发,符振中随船同行。大战爆发,渡海兵团与琼崖纵队合力攻岛,薛岳苦心经营的伯陵防线顷刻被击溃,绝望中他乘专机逃离。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岛解放。
战功卓著的符振中,后历任海南军区副参谋长、韶关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59年6月转业地方,任广东林业厅副厅长。韩先楚调任总参副总长后,得知符振中转业,感叹人才浪费,欲邀他入总参工作。符振中却谦逊谢绝:“无功劳,年纪大,难胜任此重任。”
符振中16岁投身革命,带领琼崖纵队在艰苦孤立的敌后坚持战斗,立下不朽功勋。但无论冯白驹还是符振中,胜利后都选择默默奉献于平凡岗位,从未计较名利。
符振中的三子女回忆,父亲常说:“许多未见解放便牺牲的同志,才是真正的英雄,应该大力宣扬他们。”
1989年,符振中在广州病逝,享年78岁,一代名将悄然离世。
发布于: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